警惕现金贷穿上回租“马甲”

手机本是个人通讯的工具,最近一些现金贷公司却动起了歪脑筋,把它变成了绕道监管、拓展市场的新媒介,妄图通过手机回租模式“借尸还魂”。
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其具体操作手法如下:第一步,要求用户把手机卖给平台。不过交易价格基本不按手机价值评估,也不是“钱货两清”的交易模式,而是申请现金贷的全套流程。用户需要提交身份证信息、工作信息、运营商数据、紧急联系人等借贷数据。之后这些数据就会进入平台,通过风控审核后,会显示一个手机“回收”的价格,一般是1000元到3000元不等。

评估之后的第二步是放款。比如,如果平台给手机估价1000元,就会将1000元打到用户的银行卡上。然后,再让用户签订“所有权”协议。此时手机的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就转移给了平台,有些平台还需要提供手机ID和密码,以便索账。

接下来,用户要从平台将手机再租回来。比如手机估价1000元,从平台租回来,一周的租金200元,到期后用户再原价回购,等于要给平台1200元,相当于1000元是借款,200元就是借款利息。

从整个过程看,“手机租用”只是一个噱头,自始至终,手机都没有离开过用户的手。而现金贷平台通过添加手机这个媒介,绕过了“借贷”这个概念,把借贷业务变成了租赁业务。

之所以要如此大费周折,是因为经历过野蛮生长的现金贷在2017年底经历了严格监管。去年底,监管层连发数道“特急金牌”,从持牌要求、成本上限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对现金贷平台给予了严格限制。在监管风暴下,一些难以维系的现金贷平台开始绞尽脑汁玩起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把戏,绕道“回租”业务便是其中之一。

由于“回租”模式不受直接借贷的36%年利率红线、金融业务牌照等硬性限制,成为一些现金贷平台变相开展业务的新通道。目前,在苹果商店和安卓应用商店中搜索,涉及回租、回购、回收相关的应用有上百个。

通过“回租”模式,很多平台变相收取了天价“砍头息”。在放款之前,平台会扣掉一部分所谓的“评估费”或者“服务费”。比如手机估价1000元,需要支付260元评估费,到账740元,7天之后却需要还款1000元。以此计算,其借款年化利率高达1832%,比以前的现金贷还要高。

 

值得关注的是,为了多挣钱、控风险,一些平台又将贪婪之手伸向了学生群体。据估算,目前回租行业用户有几百万人,其中大部分人是学生。“现金贷规定不能给学生借款,但这是回租,没有这样的规定和红线。”不少从业者直言不讳,称学生群体才是他们的核心用户群。

在暴利驱使下,行业正在快速形成产业链。大量现金贷平台涌入回租领域,一些技术服务公司还开发了回租系统,批量销售给准备“转型”的现金贷公司,以共享无限“商机”。

万变不离其宗。说到底,这种回租模式就是现金贷的变种,换汤不换药而已。尽管其通过强行引入租赁场景来规避现金贷新规,但在利率、期限、风控模式、资金用途等核心要件上与现金贷并无二致,本质上也无场景依托,属于典型的监管套利行为。在穿透式监管的背景下,监管层也绝不会被这些小伎俩给遮住眼。对这些回租平台来说,这种挑战监管权威的做法,相信很快就会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